手机端
상단여백
首页 文化/艺术 传统
石墙围成的济州
  • 作者 : 王天泉
  • 发布时间 2013.04.27 00:45
  • 评论 0

今年1月份,济州田间的石墙被指定为“国家重要农渔业遗产”。226日,为了调查济州石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制定申报方案,世界重要农渔业遗产资源登载准备委员会的专家专程考察了济州的石墙,并一致认为这些似乎毫不起眼的石墙具有非凡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旧左邑下道里 图片提供:全文圭

看到这则新闻,我就打算以“济州的石墙”为题,给读者们介绍一下济州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但无意之间,打出来的居然成了上面的题目。这个漫不经心的错误也许正反映了我潜意识里对济州的感觉吧。济州的一切,似乎都离不开那严峻粗陋的黑色火山石,而用途各异,高高矮矮的石墙则勾勒出了济州传统生活的全部:每户的庭院用石墙围砌而成,这样的石墙被叫做院墙(축담);村落里的胡同用石墙垒成,叫做偶来(올레);庄稼地也用石墙来分隔,叫做田墙(밭담);牧场里的石墙比起其他石墙规模就更大了,乃至要被称做石城(잣성);济州人过世之后,也要下葬在用石墙守护着的坟墓里⋯⋯以海为生的济州人,连打渔也离不开石墙,那些浅海里或大或小的环形石塘,就是垒砌在海中的石墙——石沪。涨潮时,鱼儿随潮水而来,退潮时则被石沪拦住,成了渔人的收获。当地海岸的防御也借助石墙,虽然是用粗陋的黑色火山石并不整齐地垒砌而成,但是沿着海岸逶迤而来,也有几分长城的感觉,所以被称为防海长城(방해장성)。绵亘的石墙伸展到了济州的每个角落,也构筑起了济州人的生活。

石墙的构筑首先是为了防风。济州“风气似暄而着人甚利”(金净《济州风土录》)。“孤海绝岛”的济州,自古以来就处于北太平洋季风北上南下的要冲,一年四季“不风则必雨”(李健《济州风土记》),而“飓风掀天之时”也所在多有。所以防风就成了济州人生活中的第一要务。这些用就地取材的石头,稍加雕凿,甚至完全不加斧斤垒砌而成的石墙,在朴拙的外表下却蕴藏着济州人精细的生活智慧。济州的石墙多以弧形构筑,曲线相较直线,减少了受风面,可以更好地抵御狂风。而未加斧凿的石头不仅可以让风从孔隙间透过,减少风压,同时玄武岩粗砺的表面还使得石头在重力作用下咬合得更加紧密,从而使这看似简陋的石墙在全年海风劲吹的环境中屹立不倒。过去,济州人家的院墙垒得极高,据《济州风土录》记载,“以丑石累积,高丈余⋯⋯墙去檐仅半匹,高而围狭⋯⋯”,这样高垒的围墙就是为了防止风雪的侵袭。现在逐渐声名远扬的“偶来”小路,原本就是村庄里石墙围成的小巷。曲折交错的石墙,阻挡了风的路线,使长驱直入的大风在层层石墙的阻挡下不断衰减,从而发挥了良好的抗风效用。

石墙不仅防风,还可以遮断视线,树立界限,形成自己的私密空间或者宣示家庭的财产范围。朝鲜文人申光洙有诗云:“石罅微分屋,城阴稍见樯。”济州的人家就是用这错落有致的石墙,在互相贯通的同时,划出了自己的生活空间。虽然各有天地,但又并非壁垒森严。邻里相望,村落一体,石墙营造了简单而和谐的乡村共同体生活。据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记载,民风淳朴的济州先民原来并不在田野里垒砌石墙,但是有豪强之家每天侵占邻里的田地,百姓深以为苦。1234年,高丽高宗派到济州的判官金坵了解了这一情况,就教百姓筑墙为界,济州田野里遂出现了这些纵横交错的石墙。

但是我觉得,田里矮矮的石墙其实并不单纯为了标识界限。在蓄养牛马成风的济州,这些田间的石墙更多的作用是防止了家畜对庄稼的破坏。而且,济州人很少种植高秆作物,这些石墙的高度也足以替低矮的庄稼和菜蔬抵挡掉一部分风力。加之资源贫瘠的济州,唯石头俯拾皆是,以此为材,既可以清理掉田里的石块,又可以废物利用,可谓一举多得。我们今天追捧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其实真正的“绿色农业”远不只是不施化肥、不洒农药这么简单,自然环保的概念应当贯穿在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济州田地里的石墙正是古人善于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环保农业理念的表现,也凝聚着与贫瘠的自然环境不懈斗争的济州人的开拓精神和无穷智慧。

时近四月,草长莺飞,山间海滨,一派生机。迎春花黄灿灿的花枝还在春风里摇曳,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已经逐次绽放在了济州的田野。放眼望去,一道道黑黝黝的石砌围墙映入你的眼帘,它们横贯田野,蜿蜒无尽,那直线与曲线的巧妙搭配,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以石墙环绕,也以石墙为界,但最终又连成一体。这便是济州,石墙围成的济州。

 

王天泉  tianquan29@126.com

<© 济州周刊(http://www.jejuchina.net),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发行>

icon热门新闻
评论 0
查看全部
没有帖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