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七星路1963年的面貌图片出自《21世纪济州市》一书的第67页 图片提供:济州市政府 |
济州市区由老济州和新济州两部分组成。位于老市区都心地带的七星路和附近中央路的地下商业街组成了老济州的商业中心,与新济州莲洞济源公寓附近的商业街一起,成为济州两大具有代表特色的购物街。特别是七星路的名牌服饰街,集购物、娱乐、休闲、美食于一体,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各国游客的身影,济州本地人,尤其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经常光顾这里。因此,七星路周边常常被称作:济州的明洞。
说实话,我并不赞成这样的称谓,因为不必说明洞,单是首尔的东大门、南大门市场其繁华也远不是七星路可以望其项背的。何况,随着市区的扩展,位于新济州的后起之秀——老衡洞、莲洞商圈人气已经远远超越了七星路。但要说是“济州商圈的元祖”,七星路则当仁不让。
说起“七星路”名称的由来,据《增补〈耽罗志〉》记载,耽罗国(济州古称耽罗)时,济州城内有7个用石头垒成的北斗七星形状的祭坛,叫做“七星坛”,建立耽罗国的高、梁、夫三位神人常常在“七星坛”祭祀,祈愿部族繁荣、国家昌盛。“七星路”便因此而得名。
一条七星路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济州的商业史:日本统治时期,以七星路和观徳亭为中心,先是船舶和海运企业纷纷在此开业。以后,金银珠宝、钟表、文具、食品和糕点店也集中到这一
区域,形成了济州早期的商业中心。
1973年3月,随着济州岛第一个大型百货商场“阿里郎百货商店”的开业,七星路有了“济州的明洞”之称,并随之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
不仅如此,七星路也记载着济州现代文化的发展历程。日本统治时期,就在今天济州第一银行的位置,开设了全岛最早的剧场——畅心馆。解放后,济州剧场、中央剧场相继开业。60年代,高丽亚、东洋剧场也先后进驻以七星路和中央路为中心的这一商圈,济州岛的文化娱乐产业开始走向繁荣。
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作为韩国唯一一处远离战争硝烟的地方,济州接纳了大量的难民。以代表作《白痴阿达达》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桂鎔默(笔名河泰镛);诗人朴木月、张志暎;画家张利锡、李仲燮;音乐家罗运荣、金菊培;导演金默、作曲家金光彬等大批文人和艺术家流落至此,并逐步聚集在七星路的茶室和咖啡厅,形成了沙龙式的文化集散地。没有条件办画展的画家在七星路的茶室里展出自己的作品;音乐家在这里发布新作;难民文学也从这里滥觞。各个艺术领域的相互沟通、融合为艺术创作开拓了新的视野,也为济州岛文化界带来了勃勃生机,使这里成为了50年代韩国文学艺术的重镇。给韩国带来痛苦记忆的那场战争却意外成就了济州文化的一段黄金岁月。因此七星路也被称为“浪漫文化街”、“艺术之街”。流风所被,直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里还随处可见弹着木吉他的文艺青年,在七星路的街头憧憬着他们的艺术之梦。
▲ 图为现在的七星洞 摄影:梁豪根 |
岁月如歌,当年的繁华已变成渐行渐远的尾声,余音绕梁却终将散去。但漫步在今天的七星路上,昔日的美好依旧处处可寻,那些泛黄的照片和老店铺的旧址还不时地拨响着人们记忆的琴弦。
不过,七星路的乐章似乎是刚刚演奏完一篇序曲,更精彩的部分在这个世纪才刚刚开始:路两旁世界名牌服饰店鳞次栉比;新开的咖啡馆和西餐厅也越来越多;式样别致的拱形天棚让客人可以轻松地闲逛于各个小店,不必再担心日晒雨淋;旧时的“高丽亚剧场”变身成了“电影文化艺术中心”,老人可以在这里重温银幕经典,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饱览动画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也经常在这里举办……七星路又重新开始引领济州的时尚,成为年轻人和观光客钟爱的地方。
七星路,见证了济州的辉煌绚烂、波澜起伏;七星路,承载了济州人的离合悲欢、哀怨情愁。那些如歌的记忆将重新被串起,七星路这首歌还会继续传唱下去。稍许的停顿不过是一段间奏罢了,更美好的旋律还在后面,因为济州岛在发展,济州人在前进。
王艳 tqyte@jejuchina.net
<© 济州周刊(http://www.jejuchina.net),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