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精美的国宝级螺钿漆器 图片提供:国立济州博物馆 |
听闻朝鲜王室使用过的30多件国宝级螺钿漆器正在济州开特展,周末一早,我们全家就兴冲冲地赶到了国立济州博物馆。螺钿漆器的展示室设在博物馆一侧,并不显眼,空间也不大。但是步入展厅,眼前这些经历了数百年风霜磨洗,依旧流光溢彩的漆器精品还是让我们大饱了眼福。
用螺钿工艺装饰的这些器具多是箱奁匣盒,大的为衣箱,小的则是文件匣或杂物盒。器型较为普通,多为方形或原形,并无特异之处。起到点石成金作用的是上面镶嵌着的那些烁人眼目的螺钿。能工巧匠用他们巧夺天工的双手,在天然大漆反复髹制的底胎上,以精心打磨的贝壳薄片镶嵌出花草鱼虫、人物山水等丰富多样的图案,再衬以黑色底漆,使这些原本平常无奇的器物变得璀璨夺目,高贵无比,成了王室专享的禁脔。
特别是一组螺钿漆十长生文书函,绘制了十种寓意长寿的图案:日、云、山、水、石、鹿、鹤、龟、松、芝。这些图案搭配和谐,造型生动,而且运用毛雕法刻画了细部的纹理,更显得栩栩如生。
螺钿的原材料来自贝壳,尤其是光泽度极高的鲍鱼、夜光螺、珍珠蚌等都是制作螺钿的上佳材料。这些坚硬无比的材料经过无数复杂和精细的工序,剥离成极薄的片,(中国螺钿制作中的点螺工艺要求厚度在0.5毫米以下,可谓薄如蝉翼)然后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粘贴到漆器的表面,经过髤漆和打磨,最终成为一件光彩 夺目的艺术品。从螺钿漆器上可以深刻地体味古人对自然的巧妙利用和独到的匠心。
展馆里还陈列着出土自西归浦上摹里的青铜器时代的鲍鱼壳,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洗礼,鲍鱼壳居然光亮如新。济州岛自古生产鲍鱼,而多年生的鲍鱼壳亮度远较一般海螺壳为高,所以也是朝鲜王朝螺钿工匠的上选材料。然而,繁复的工艺和漫长的制作时间使得螺钿漆器价格不菲。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朝鲜时代,它们只能是王室专享的奢侈品,一般济州百姓是无缘接近的。那些常年出没在风口浪尖上的济州海女可能无法想象,她们搏风击浪摘取的鲍鱼,除了可以让王公贵族大快朵颐之外,还可以做出如此精美的器具来吧?
有趣的是,展室的一隅还陈列着来自异国的螺钿漆器。这些中国、越南甚至柬埔寨的漆器工艺品在无声地提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螺钿工艺的源头就在中国。因此,在汉文化圈的国家里,漆器工艺普遍存在。而且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比起朝鲜,东南亚国家的螺钿漆器制作似乎更为精致,技术也更为高超。产自19世纪越南的一个螺钿漆人物文函四周镶嵌着越南独有的植物图案,顶盖上绘制了一幅传统中国画风格的山水田园图,图案绘制精细,线条流畅,气韵生动,较之朝鲜螺钿漆器单一花纹的反复运用和程式化的图案形象,显然更为精巧。特别是这些国家的螺钿漆器均用匀整细腻的螺钿镶嵌而成,中间绝无裂痕,因而能更充分地展示螺钿漆器光洁闪耀、绚丽多彩的特点。而有的朝鲜螺钿漆器上镶嵌的螺钿有非常细碎的龟裂,这是以所谓的“打拔法”,即用锤子敲击制作螺钿薄片时产生的。我以为,这恰恰反映出了朝鲜螺钿制作技艺的粗糙和不成熟。
尽管如此,韩国对本国的螺钿漆器工艺仍然珍视无比。据说,此次在济州开办的特展是这些国宝级的文物第一次在中央博物馆之外展出。展厅里不乏和我们一样带着孩子来参观的韩国人,在这些漆器的面前我们听到的除了一片啧啧赞叹之外,还有父母对孩子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我们的螺钿漆器真是太了不起了!” “这种水平是最高(水平)。”……虽然有些坐井观天,但敝帚自珍又怎能苛责? 至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韩国社会上自政府,下自百姓都是无比珍视的。只有几十件展品的小型展览,参观者却络绎不绝。展厅还提供螺钿图案的粘贴画,既精美又有趣,让孩子们在亲手制作的同时,拉近了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埋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展览者的用心可谓良苦!
我反复地盯着一个来自中国的螺钿漆盒,感慨万千:中国是螺钿工艺的鼻祖,最晚在西周已经出现了,玻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彩绘兽面凤鸟漆器就采用了螺钿工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镶嵌漆器之一。唐代时,螺钿工艺已经成熟,到了明清时代,螺钿工艺更是登峰造极,产生了硬钿、软钿、镌钿三大工艺类别,而且创造性地将螺钿和金银箔片搭配使用,使螺钿漆器更加富丽堂皇,绚丽多姿。特别是江苏和广东两地,螺钿文化更是发达,能工巧匠代有才人。然而今天,了解和关心这些的人又有多少呢? 也正因为此,才会有那么多中国文化的所有权和继承权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民族,然而不拿出些敝帚自珍的精神,而是“子孙视之不甚惜,日削月割”的话,我们的民族遗产和灿烂文化也就难以自守了。
tip:
国宝级螺钿漆器展示
展出时间:4月15日~6月15日
展出场所:国立济州博物馆
王艳 editor@jejuchina.net
<© 济州周刊(http://www.jejuchina.net),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