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상단여백
首页 文化/艺术
旧岩里的石盐田
  • 作者 : 王艳
  • 发布时间 2012.04.20 15:05
  • 评论 0

沿着涯月邑风光旖旎的海岸道路前行,有一个美丽的渔村——旧岩里。蔚蓝的海水击打着黑色的礁石,激荡起如雪似玉的浪花;宁静的港湾里,归航的渔船正默默地等待着下一次出航;只有岸边矗立的黑色烽燧和灯台始终守护着那些古老的岁月……就在海岸边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有几个用黄土垒砌而成,连为一片的不规则多边形——这就是旧岩里的石盐田——济州过去最主要的石盐产地之一。

 

   
▲ 盐田 图片提供:王艳

 

人们往往以为,四面环海的济州似乎不会缺盐,但事实却完全相反。根据《耽罗风土录》、《南槎录》、《耽罗志》等韩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济州晚至16世纪才掌握了制盐技术。到了日治时代,尽管盐田已经发展到了23处之多,但也只能满足岛上居民23%的食盐需要,其余均要从邻近的珍岛和海南等地区输入。所以自古以来,盐在济州就以稀为贵。

济州岛盐产量不高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缺少可以晒制海盐的地理环境。中国沿海产盐区多有泥质滩涂,便于大规模盐田的建设,而济州岛周边遍布礁石,找不到适合制盐的场所。在石质海岸虽然也能开辟少量盐田,但受制于地形,盐田规模太小,产量自然不高。

其次,济州岛气候“无风则必雨”,在日光照射量较高的春夏季节又有长达一个月的梅雨季,而且一日之内也常常晴雨交替,不利于食盐生产。

当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加之信息闭塞导致的制盐技术落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就在这样恶劣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旧岩里的居民用他们的才智创造了独特的济州石盐田,生产出了一度作为贡品的旧岩里石盐。人们在有限的海岸岩石上用泥土砌出低矮的围堰,用桶就近提取海水倒入一格格的盐田里浓缩成卤水,然后放到岸边修建的贮存卤水的石砌盐镬里净化。经过两三天的净化后再重新将卤水倒入盐田里蒸发,制成天然的石盐。由于天气不好,时雨时晴,有时候还必须用烧煮的办法将卤水制成食盐。据我们采访的赵老先生说,后者的品质逊于天然晒制的石盐,有苦味。整个食盐的制取过程,天气好的话半个月左右,长则需要20多天。由于要顶着烈日反复地提取海水和卤水,不断搬运,制盐是一项异常辛苦的体力劳动。然而这样繁重的体力活儿却几乎都是由女性承担的。

 

   
▲ 石镬 图片提供:王艳

 

由于旧岩里紧邻海边,土地贫瘠,海风强烈,农作物收成少得可怜。盐田的开发给村民在打渔之外提供了新的活路,所以直到上世纪4050年代旧岩里经营盐田的仍多达50余户。由于制盐成了谋生的手段,石盐制成之后还需要马上卖出去,以换取生活必须的粮食。往往晚上制好盐,第二天一大早就要用箩筐背着三、四十公斤的盐,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到邻近的流水岩、长田里等地售卖(实际是一种物物贸易,用渔村生产的盐换取山里人家的粮食),再背着同样沉重的货物返回家中。这么繁重的劳动同样也是由女性来承担的。

 

   
▲ 盐田近景 图片提供:王艳

 

游客们往往都津津乐道于济州的“三多”——风多、石头多、女人多。实际上,正是由于前二者,济州的女人才较韩国本土的女性付出更多、承担更多、艰辛更多。旧岩里的盐田让我们得以管窥济州人、济州女性曾经的艰难岁月,而了解了这份艰辛,我们才会更由衷地感叹和赞美济州岛今天的美丽!

王艳  tqyte@jejuchina.net

<© 济州周刊(http://www.jejuchina.net),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发行>

icon热门新闻
评论 0
查看全部
没有帖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