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상단여백
首页 社会时事
艰难的守望济州华侨小学手记
  • 作者 : 王天泉
  • 发布时间 2012.01.12 09:57
  • 评论 0

   
华侨小学慕老师和她的韩国学生  图片提供:王天泉

一个飘着冬雪的午后,我如约走进了位于观德路2街的济州华侨小学,拜访这所学校唯一的教师——慕秀芬。

眼前的华侨小学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已经颇有些岁月了。院子很小,恐怕连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大都没有,因此空空荡荡,没有任何体育设施。至于像韩国小学普遍拥有的正规运动场、体育馆就更不必说了。在繁华已逝的老济州的偏僻陋巷里,教学楼灰色的身影显得越发落寞。

说是两层楼,其实每层只有一个大房间,分别间隔成了两部分,现在唯一的教室就在一层,推门进去时,慕老师已经在教室一隅的办公桌后等着我们了。教室里很冷,慕老师为我们打开了暖炉,她自己则披着一块毛毯接受了我的采访。

济州华小的创立和韩国华侨教育

   
  济州华侨小学   图片提供:王天泉

      济州华侨小学正式成立于1957年,是韩国各地华侨捐资一百二十余万韩币(按米价折算,至少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元以上)兴建而成。虽然当时华侨经济凋敝,但是让后代接受中华教育的拳拳之心可鉴。由于经费有限,捐款只能勉强支付买地盖校舍的费用,所以落成之日,济州华侨又再次捐款为孩子们添置了一架风琴,使这些中华苗裔在文化学习之外也能够歌声朗朗,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老一辈华侨筚路褴褛开办华侨小学,让中华文化在孤海绝岛薪火相传的故事让我为之动容,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华侨群体在韩国社会的艰辛和抗争。

      华侨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海外华侨不仅重视教育,更重视下一代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不管身在何处,哪怕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加入外国国籍,只要说着中国话,写着中国字,他就还是一个中国人。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凝结华侨群体的纽带,更是漂泊异乡的人对祖国的精神寄托,所以海外华人社团都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异常保守和排外的韩国社会,受到大量不公正待遇的韩国华侨尤其需要通过中华文化教育来实现对自我的认同,维系和祖国的心灵纽带。

通过和多位华侨的交谈我了解到,韩国华侨相当一部分是当年为了躲避国共内战逃难到韩国的,并没有移民国外的打算,只是因为历史的无情才无奈地定居下来,心中无时无刻不想回到中国,因此让子女接受中国式教育,继承中国文化,认同其中国人的身份就显得非常必要。当然,当时韩国社会对华侨的打击和排斥,华人难以融入韩国社会,华侨子女进入韩国学校常常受到歧视也是华侨学校诞生的催化剂。

今天,人口数量不多的韩国华侨建有4所中学、24所小学,几乎每一处华侨聚集的地方都有一所华侨学校。每一所华侨学校都是当地华人社会的象征标志,都凝聚着华侨华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

困境中的济州华侨小学

   
   华侨小学正在使用暨南大学为华侨子女编写的教材,这是来自国内的援助  图片提供:王天泉

    采访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在这里上课外汉语班,我发现他们全都是韩国孩子。慕老师告诉我,华侨小学这些年就是靠办汉语幼稚园和课外辅导班来勉强维持,但是幼稚园的人数也日渐稀少。我数了一数墙上的毕业照,从2002年的第一届幼稚园到2011年的第十届,学生人数从最多的32人已经锐减至6人,而现在,幼稚园里只有三四名学生了。

“华侨自己都不把孩子送来”,说到今天学校的情况,慕老师颇为愤愤,特别是很多华侨已经和韩国人通婚,孩子往往送到韩国学校学习,华侨小学的生源不断减少,是造成今天华侨小学惨淡境况的直接原因。

但是我觉得,我们实在无法苛责那些不把孩子送来的华侨们。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条件如此落后的环境里学习呢?而且在这种边缘化的学校里毕业之后,得不到韩国政府的学历认证,无法融入韩国社会,也没有韩国朋友。在特别崇尚人脉资源的亚洲社会里,哪一个家长愿意仅凭着民族主义的一腔热血押上儿女们一生的前途呢?

 

华侨小学的出路何在?

      有意思的是,韩国家长倒是经常打电话来咨询能否让自己的孩子来华侨小学学习。韩中建交之后,双方不仅在经贸方面相互依存度更高,双边交流也日趋频密,汉语学习热在韩国已经直逼英语,华侨学校里纯正的汉语环境应该是让那些韩国家长动心的理由。然而,慕老师拒绝了这些韩国家长,华侨学校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对韩国孩子来说,选择华侨小学除了语言之外,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在大力投资教育,学校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韩国,没有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收到种种政策限制的情况下,济州华侨小学能支撑到现在已经实属不易了。

其实,台湾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资助韩国的华侨小学,过去每年有2000美金的资金补助(后来变成了1000美金),并提供教材和部分教具,虽然是杯水车薪但聊胜于无。但是陈水扁政府上台之后,这种补贴也取消了。虽然还可以申请专项经费用来修葺校舍,添加教学设施,但是手续繁复,没有定额费用的补给,生源又面临枯竭,学校的艰难可想可知。

“如此惨淡经营,为什么不放弃呢?”,笔者对慕老师和济州华侨协会的宋福临会长提出了相同的问题。但是两位几乎毫不迟疑地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宋先生说:“很困难,但不能不办,只要有一个中国孩子上学,也要教他。实在不行可以暂时关门,但只要有(中国)学生就要再开”——这份执着与坚守让我为之动容,也让我对海外的华侨教育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今天,为了实现文化强国,为了展示中国的所谓文化软实力,我们可以在全球建设数百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每所孔子学院的开办经费动辄要几十万美元之巨,而且每年还会在资金、教师和教材上提供大量的支援;我们的领导人每到一国必去孔子学院考察,听听外国孩子用中国提供的资金学到的蹩脚的中国话……但是遍布全球的数千万海外华人的子女、海外的华侨华文学校呢?这些最渴望得到祖国支持、最应该也最迫切需要传承中国文化的人群却往往被忽略。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千百万已经走出去了的海外华人不正是中华文化最好的代言人吗?比起实际由外国人运营的孔子学院,华侨学校拥有远为纯正的语言和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实现传播中华文化的的宗旨,成为沟通所在国与中国交流的文化桥梁。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紧紧地把海外儿女和祖国维系在一起,只要说着汉语、用着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几千万海外华人就永远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济州华侨小学像千百所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学校一样,艰难守望着自己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与忠诚,她们的身后,太需要祖国那温暖而宽厚的胸膛了!

王天泉  tianquan@jejuchina.net

<© 济州周刊(http://www.jejuchina.net),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发行>

icon热门新闻
评论 0
查看全部
没有帖子。
Back to Top